明树数据-凯发k8国际官网首页入口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经济信息化委制订的《上海市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沪府办发〔2018〕37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市经济信息化委制订的《上海市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10月29日

上海市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是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使能器。当前,信息基础设施正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发展重心调整、运营模式创新的重大变革,其内生动能将从传统网络技术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发展重心将从带宽、速率等传统网络指标向与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密切相关的生态指标转变;运营主体将从传统电信运营商向互联网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主体延伸,由此将形成多元的发展动力、多维的评价标准和多样的服务业态。为顺应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趋势,比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软件化、知识化、智能化重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城市战略性基础资源,将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级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加快构建技术多样、主体多元、模式创新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供给格局,打造“连接、枢纽、计算、感知”四大支柱体系,支撑经济发展并服务社会民生。“上海连接”使网络设施分类分级,实现更高水平的普惠接入和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上海枢纽”使信息交换枢纽地位持续巩固,内外辐射能级不断提升,护航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上海计算”使计算及存储设施实现规模、空间、用能统筹发展,构筑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的核心优势;“上海感知”使“城市神经元系统”实现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布局,锻造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绣花针。

  (二)基本原则

  1.规划引领,前瞻布局。按照《“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要求,以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为驱动,超前谋划,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标杆。

  2.央地联动,政企合作。立足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争取国家资源,强化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新模式、新业态。

  3.统筹协同,共建共享。强化部门协同和市、区联动,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的统筹衔接,城乡一体,推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应用、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形成共建大设施、推动大协作的建设新氛围。

  4.加大投入,政策支撑。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行业固定资产投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和运营,建立聚焦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产融体系,有效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供给侧改革。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底,上海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形成技术先进、模式创新、服务优质、生态完善的总体布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升,有效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城市高标准管理。

  ——创建高速智能的信息通信连接网络。率先完成“双千兆宽带城市”建设,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宽带网络双双实现千兆全市覆盖,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率先开展商用,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网络智能化改造和新型工业互联网络实现规模部署。

  ——创建高效密集的网络信息交换枢纽。建成世界级信息通信枢纽、长三角数据信息港和内容交换中心,成为国际直达链路、信息交换流量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国际海光缆容量达35tbps,国际和省际出口带宽分别达5tbps和50tbps,内容分发网络(cdn)综合能力国内领先。

  ——创建存算一体的数据中心资源高地。数据中心与超算中心实现规模发展、存算均衡、空间集聚、节能降耗。建设具备e级计算能力的超算中心,数据中心机架数达16万个,新建数据中心综合能源效率指标(pue)不超过1.3,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实现合理布局。

  ——创建深度感知的新型智慧城市应用标杆。聚焦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3大领域,部署感知灵敏、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城市神经元系统”,深化智慧应用,部署超过100项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应用,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和社会治理智能化。

  二、主要任务

  (一)“上海连接”增速行动

  建设层次更为丰富的信息通信网络,打造速度更快、智能驱动的连接体系,推动新型工业网络应用普及,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的集约化建设。

  1.打造“双千兆宽带城市”。实施5g先试先行及深度应用,开展外场技术试验,稳步推进试商用,规模部署1万个5g基站,率先在国内开展商用。推动典型引路,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区域建设5g试验区,使上海成为5g创新应用的主要策源地。推进900万户家庭千兆覆盖,8000幢商务楼宇万兆进楼,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均达到1000mbps,用户感知速率均达到50mbps。

  2.建设智能化信息通信网络。推进典型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聚焦新型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强化基于ipv6网络的终端协同创新发展,ipv6活跃用户占比互联网用户超过50%,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加快接入设施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sdn、nfv)改造,建成智能、敏捷、安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通信服务实现按需供给,信息网络应用实现个性定制、即开即用。

  3.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架构体系。统筹网络资源,公专结合、宽窄结合,推动企业内外部工业网络转型升级。聚焦临港装备制造园区、松江经济开发区、金山化工区、宝山工业园区等产业区,实施工业无源光网络(pon)、工业无线网络、窄带物联网(nbiot)、时间敏感网络(tsn)等在工业企业的试点部署,推动工业以太网及工业无线网络全市重点园区全覆盖。

  4.推进信息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组织推动信息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消除安全隐患,优化市容市貌,发布信息通信架空线入地整治导则,推动470公里道路信息架空线入地,内环内架空线入地率达到62%,整治路段信息杆基本消除,推进以道路照明设施为载体的合杆整治工程。

  (二)“上海枢纽”增能行动

  提升上海信息通信网络承载能级,树立上海在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信息通信领域的核心枢纽地位,打造世界级通信枢纽、长三角数据信息港和内容交换枢纽中心。

  1.打造世界级通信枢纽。建成中国移动海光缆临港登陆站。扩容跨太平洋直达海光缆(tpe)、亚太二号海光缆(apcn2)、新跨太平洋直达海光缆(ncp)和亚太海光缆(apg)等系统,建设东南亚-日本二号海光缆(sjc2),实现在上海登陆的海光缆容量达到35tbps,占全国的1/2,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5tbps,占全国的1/3。全面完善海光缆保护机制。

  2.打造长三角数据信息港。优化长三角三省一市间通信网络架构,提升互联互通质量,启动沪浙苏毗邻区的长三角数据信息港建设,探索建立基于直连的数据信息港区新模式,推动长三角地区的数据中心直连,使高密度信息流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新型驱动要素。持续扩容、优化城域骨干网络,拓宽互联网省际出口能力超过50tbps。

  3.打造内容交换枢纽。推动cdn扩容及智能改造,优化节点布局,内容网络节点就近部署,按需下沉,达到每150万人/节点,cdn出口带宽达到800gbps,流媒体处理能力达到480gbps,存储容量达到1600tb。推进top100应用内容本地供给,完善音乐、短视频、直播、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游戏等领域的区域内容分发网络体系。

  (三)“上海计算”增效行动

  构建高效的高性能计算体系,统筹能效指标布局数据中心,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加速器体系,完成边缘计算节点规划布局,支撑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1.建设e级高性能计算中心。以优先服务国家科学中心,同步提升公共服务平台能力为定位,建设上海高性能计算体系,着力形成计算科学研究枢纽、打造重点领域计算应用高地、建立高性能计算设施和大数据处理平台。结合张江实验室建设,创新高性能计算体系体制机制,开展e级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工作,面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建设e级计算设施和科学数据中心。

  2.推进数据中心布局和加速器体系建设。统筹空间、规模、用能,加强长三角区域协同,布局高端、绿色数据中心,新建机架控制在6万个,总规模控制在16万个。推动数据中心节能技改和结构调整,存量改造数据中心pue不高于1.4,新建数据中心pue限制在1.3以下。开展计算资源布局规划和资源配置方案研究,实施技术试验及模式研究。依托数据中心布局,建设基于中央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器(gpu)等的计算中心,面向人工智能的计算加速资源占新增数据中心机架总量的50%。

  3.推进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规划布局。面向5g网络演进,打破行政区划和主体边界,推动既有电信设施改造,加快形成共建共享、规模适度、服务快准、响应及时、主体多元的边缘计算节点布局,建设30个集内容、网络、存储、计算为一体的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全面支撑5g商用及应用部署。

  (四)“上海感知”增智行动

  打造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加强导则引领,部署城市神经元节点及感知平台,推进物联应用服务创新,构筑“城市神经元系统”,赋能“城市大脑”。

  1.推进城市神经元节点部署。建设深度覆盖的物联网络,聚焦物物连接多样的网络架构,宽窄结合、公专结合、长短结合、固移结合,实现亿级物物连接能力,部署超过3000万个神经元节点,城乡各基层单元应连尽连。将城市要素变成数据要素,精准反映城市运行态势,每年增量数据不少于20p,存量数据实现有效共享和更新。

  2.推进神经元感知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市、区统筹,对接“城市大脑”总体架构,完成“1 16 x”的分级构造,即1个市级平台,16个区级平台,x个以街镇社区或行业为单元的平台,数据规模汇聚、处理能力达到百p级。推动全市各区级平台和街镇社区级平台的部署,实现与市级平台的汇聚和互通。构建基于城市管理的市、区、街镇、行业分级体制机制,形成与连接、数据、算法适配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汇聚、计算、预警、管理、展示高度耦合。

  3.推进神经元应用服务创新。条块结合、以块为先做深做细基层单元,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形成一批海量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跨行业创新应用,发布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及评估评价导则并定期修编,区域物联垂直行业应用不少于100项,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领域的示范成效显著。推动算法模型和人工智能服务体系建设,利用深度学习、跨界融合等关键技术打造城市运行规则和算法引擎,使城市和社会运行可建模、可计算,形成基于新算法的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服务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依托市推进无线城市建设联席会议,加强各区、各部门、各行业联动,统筹土地规划、电力配套、节能环保、城市管理等部门的协同合作,整合产学研用资源,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又好又快地推进各项工作任务。推动新型专业智库建设,开展对网络技术、运营模式、产业政策的系统性研究。

  (二)强化设施保护

  主动适应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生产和生活对网络发展的新需求,充分发挥立法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作用,明确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法律地位,强化设施保护,营造良好有序的设施建设环境。

  (三)加强资金支持

  加大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支持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分类分级实施名录管理,重点支持5g、新型城域物联专网、idc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示范应用、模式创新等。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将“上海感知”涉及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智能化综合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根据相关技术标准,建立评估体系。

  (四)突出规划引领

  强化与城市规划的衔接,预留信息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用地,推动相关重点工程纳入市政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开展5g、idc、新型城域物联专网顶层规划,加快制定ipv6应用推进计划,推进重点行业工业网络标准建设。编制“上海连接”“上海感知”建设导则,制定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感知、数据、算法、平台和服务等领域的标准体系。

  (五)深化集约建设

  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和景观化设置,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的融合部署。促进存量与增量网络资源的互通和共建,推动全市信息管线、铁塔基站、室内分布系统等基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满足多运营主体同城发展的需求,减少重复建设,有效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

  (六)加强监测评估

  建管并举、规范有序地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各项重大任务、重点工程和专项行动建设,研究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综合能力测试平台,建立综合评估和发布机制。建立健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统计制度,实施相关动态监测和评价工作。

  (七)提升安全能级

  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探索建立网络空间可识、可控、可管、可响应机制,推动形成区域联动、行业统筹、社会动员、专业智能的安全即服务设施体系,夯实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产业技术基础,增强面向多源异构的数据采集、聚合分析和态势感知能力。

  附件: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8年10月18日

网站地图